2016年7月23日 星期六

膜性腎病變

膜性腎病變(membranous nephropathy) 或稱膜性腎絲球腎炎,為一常見的腎絲球疾病,特徵為:型態學上腎絲球中可見上皮下免疫沈積物(subepithelial immune deposits) 而無明顯發炎反應。沈積物是大量的不明抗體,通常是IgG4為主。膜性腎病變是成人最常見的腎病症候群原因,診斷的確定需要進行腎臟切片檢查。

膜性腎病變大多為原發性,也就是沒有合併其他疾病。少數的患者為次發性膜性腎病變,特別是紅斑性狼瘡以及潛藏癌症所引起。因此發現膜性腎病變時往往需要進行癌症篩檢。潛藏的癌症並不限種類,大腸癌,肺癌以及腎臟癌都有可能。




 膜性腎病變的臨床表現大多為腎病症候群,相關介紹可參考本站另一篇文章:http://kidneynote.blogspot.com/2014/07/blog-post.html


比起微小變化腎病變,膜性腎病變的治療結果往往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也比較難達到完全緩解,復發率也較高。然而,對膜性腎病變有效的治療方式相當多樣化。大多治療以類固醇為主,附加其他的免疫抑制劑,包括山喜多或是癌德星。雖然類固醇有很大的副作用,但是單獨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治療效果可能不理想。根據台大醫院最新的研究結果,類固醇對七成以上的患者有效,然而仍有部分的患者對初步治療六個月至一年沒有明顯效果,必須採用其他治療。最新的研究指出也可以使用莫須瘤(Rituximab)進行治療,但是目前健保並未給付,需自費數十萬元,因此大多是作為第二線或第三線治療。


治療有效的患者之後會腎衰竭需要洗腎的機率並不高,但是若是持續有大量蛋白尿的患者每年腎功能可以衰退10%至20%以上,因此需要積極治療。然而有部分患者(10-30%)在無治療的情況下可能自行痊癒。因此若是蛋白尿小於每天三克的患者可以先不用立即進行切片檢查。


source of image: http://www.uncnephropathology.org/jennette/ch5.htm


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腎絲球腎炎

台灣地區末期腎臟疾病之發病原因,以糖尿病腎病變為第一,慢性腎絲球腎炎為第二。由於慢性腎絲球腎炎早期多無症狀,直到晚期發現往往已經進入不可逆的腎衰竭,對國人健康之影響及醫療資源之耗費甚為可觀。少數的急性腎絲球腎炎與感染細菌有關,往往治療後有不錯的效果。本文主要探討慢性的腎絲球腎炎。

此類疾病可發生於不同年齡,多發病在青壯年期(20~39歲),然而也有不少五十多歲的患者。腎絲球腎炎是腎臟免疫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群疾病。顧名思義,因為腎絲球有發炎現象,造成基底膜的破壞,因此尿液中會出現蛋白質與潛血現象。早期的腎絲球腎炎可能僅出現輕微的血尿與蛋白尿,並沒有血液中尿毒素與肌肝酸上升的現象。這類患者可能會有高血壓,下肢水腫的現象,或是完全沒有症狀,是經由健康檢查發現的。然而隨著時間過去,輕微的腎絲球腎炎經年累月也可以造成嚴重的腎臟纖維化與腎臟功能缺失甚至進行到需要洗腎透析治療。所以一旦知道自己有蛋白尿的情況,千萬不可以忽視,以免錯過治療的時機。

台灣常見的慢性腎絲球腎炎為甲型球蛋白腎炎,此種腎炎好發於亞洲人,典型表現是長期出現輕微的尿液潛血與少量尿蛋白,預後大多良好(然而也有部分的人會呈現比較嚴重的狀況,此時應進行腎臟切片確診)。大多的甲型球蛋白腎炎患者可以靠補充魚油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與改善。其餘的腎絲球腎炎則往往以較嚴重的腎病症候群表現(請見本站另一篇文章:腎病症候群介紹 : http://kidneynote.blogspot.com/2014/07/blog-post.html),治療可能需三到六個月以上才出現一點效果,預後也較差。然而請注意無論您的切片顯示哪一種疾病,都是可以有效治療的,只是根據腎臟切片的結果醫師可能選用不同的免疫抑制劑。不論是哪一種腎絲球腎炎,基本上的飲食與藥物注意事項是類似的;並且因為其基本的致病機轉都是自體免疫活化的原因,應該注意免疫調節,避免感冒或是熬夜等刺激免疫系統的行為。

2016年2月13日 星期六

糖尿病腎病變

據統計,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約有2535%會有糖尿病腎病變,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約有810% 會有糖尿病腎病變。由於台灣與世界的趨勢一致,隨著糖尿病的盛行率增加,腎病患者的盛行率必然也隨著增加。目前台灣有糖尿病的人口已超過總人口數的百分之十,而末期腎病變洗腎的人口則超過七萬人。

糖尿病腎病變的過程並不是突然發生,而是數年內緩慢進行的。有的人甚至腎病變發生時才知道自己罹患糖尿病。腎病變僅是糖尿病重要的併發症之一,其他相關的包括眼睛的視網膜病變與周邊神經病變。腎病變的早期往往會有高血壓或蛋白尿的發生,隨著疾病進展,蛋白尿會漸趨嚴重,後來可能會有肌酸酐上升與水腫甚至是腎病症候群的情況。目前晚期糖尿病腎病變的有效治療方式很少。可惜的是許多人不知道早期的腎病變並沒有徵兆,錯過重要的時機。


然而,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的腎病變都屬於糖尿病腎病變。要確定診斷,可以進行腎臟切片檢查。顯微鏡下的腎臟組織會呈現特色的nodular sclerosis變化。



Nodular Sclerosi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腎病變的與預防,與早期治療包括以下數點:

1. 控制血糖,糖化血色素值於7

2. 控制血壓平均值 130/80 以下 (優先考慮ACEi ARB 類型的藥品)
3. 避免止痛消炎藥或其他傷腎藥物
4. 控制體重
5. 一般腎病患飲食,特別是肉要少吃,請參考另一篇文章:http://kidneynote.blogspot.com/2014/08/blog-post.html
6. 與腎臟科醫師配合,討論進入臨床試驗的可能性。

不少患者腎病變進展難以控制,可能與基因的易感性有關,此種體質常常有遺傳的現象,因此要更早,更積極的控制血糖,千萬別為了一時的口慾或忽視高血糖讓其他器官產生併發症。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糖尿病腎病變圖譜

Nodular glomerulosclerosis due to diabetic nephropathy may present with large nodules of relatively acellular mesangial matrix, as illustrated above. The 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is thickened, and both afferent and efferent arterioles are hyalinized in contrast to the hyalinisation of the afferent arteriole only in hypertension. 

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免疫功能檢測決定抑制劑劑量

在臨床上許多自體免疫疾病與腎絲球腎炎的患者會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以避免器官受損。由於免疫抑制劑的副作用多如牛毛,要怎麼知道是不是真的有需要服用這類的藥物呢?

治療的效果如果不好,怎麼知道是不是該增加藥物劑量,或是免疫系統已經被足夠抑制了呢?

目前臨床上的做法是先給所有的人一個標準起始劑量,測量藥物血中濃度,並且觀察被攻擊的器官(例如:腎功能)反應,來調整免疫抑制劑劑量。所以如果治療效果不好,大多數的醫師會一直增加藥物的劑量直到腎功能改善!不過這樣的做法可能會疏忽一個很明顯的問題:某些人的免疫系統過強,需要較多的藥物;相反的,某些患者的免疫系統可能很弱,需要的藥物很低,若是用大劑量很可能造成感染。然而因為實驗技術困難與費用的關係,這樣的功能測定即使在歐美,也沒有辦法成為正規的臨床檢驗。

事實上,針對有需要的患者,我們可以在實驗室中監測藥物對您的免疫反應的效果。我們將患者的血中免疫細胞分離,進行多種抗原染色,並且進行PMA/ionomycin或是人類病毒抗原刺激,就可以了解患者目前的免疫細胞功能性以及分化程度。這種方式已經成功的影響亞東醫學中心多位患者的治療與藥物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