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腎絲球腎炎

台灣地區末期腎臟疾病之發病原因,以糖尿病腎病變為第一,慢性腎絲球腎炎為第二。由於慢性腎絲球腎炎早期多無症狀,直到晚期發現往往已經進入不可逆的腎衰竭,對國人健康之影響及醫療資源之耗費甚為可觀。少數的急性腎絲球腎炎與感染細菌有關,往往治療後有不錯的效果。本文主要探討慢性的腎絲球腎炎。

此類疾病可發生於不同年齡,多發病在青壯年期(20~39歲),然而也有不少五十多歲的患者。腎絲球腎炎是腎臟免疫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群疾病。顧名思義,因為腎絲球有發炎現象,造成基底膜的破壞,因此尿液中會出現蛋白質與潛血現象。早期的腎絲球腎炎可能僅出現輕微的血尿與蛋白尿,並沒有血液中尿毒素與肌肝酸上升的現象。這類患者可能會有高血壓,下肢水腫的現象,或是完全沒有症狀,是經由健康檢查發現的。然而隨著時間過去,輕微的腎絲球腎炎經年累月也可以造成嚴重的腎臟纖維化與腎臟功能缺失甚至進行到需要洗腎透析治療。所以一旦知道自己有蛋白尿的情況,千萬不可以忽視,以免錯過治療的時機。

台灣常見的慢性腎絲球腎炎為甲型球蛋白腎炎,此種腎炎好發於亞洲人,典型表現是長期出現輕微的尿液潛血與少量尿蛋白,預後大多良好(然而也有部分的人會呈現比較嚴重的狀況,此時應進行腎臟切片確診)。大多的甲型球蛋白腎炎患者可以靠補充魚油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與改善。其餘的腎絲球腎炎則往往以較嚴重的腎病症候群表現(請見本站另一篇文章:腎病症候群介紹 : http://kidneynote.blogspot.com/2014/07/blog-post.html),治療可能需三到六個月以上才出現一點效果,預後也較差。然而請注意無論您的切片顯示哪一種疾病,都是可以有效治療的,只是根據腎臟切片的結果醫師可能選用不同的免疫抑制劑。不論是哪一種腎絲球腎炎,基本上的飲食與藥物注意事項是類似的;並且因為其基本的致病機轉都是自體免疫活化的原因,應該注意免疫調節,避免感冒或是熬夜等刺激免疫系統的行為。